
去年11月签下的停火协议,如今被炸得粉碎。以军再次越境行动,“反恐”照例是借口:说打的是真主党设施,把一栋市政建筑标成“恐怖据点”,倒地的萨拉梅被贴上“可疑人员”的标签,抓捕不成功才开枪。几句话想为入侵和流血找理由。 黎巴嫩这次不兜外交圈子了,陆军司令奥恩撂狠话:以色列再敢往前迈一步,就开枪!接着总统发命令,授权国家军队对以色列入侵予以回应并进行武装抵抗。这不是抗议也不是谴责,而是允许你们打的条子配资一流证券配资门户,意味着在各种说辞都无效之后,准备拿最后手段来守住地盘。联合国维和这一次没掺合进来,以前递交到国际会议桌上的抗议大多成了空响配资一流证券配资门户,现在黎方把底线写在子弹上头,主权不能谈,领土不能占。
命令也回应了民意,萨拉梅倒地的照片刷屏社交媒体,怒火从屏幕蔓延到街头。南部卜利达村的村民点燃轮胎、封堵路口,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屈辱和愤怒,民众要态度,政府得有硬立场—这是他们听得懂的话。 更深的是叙事权之争。以色列要“反恐”,删改事实,把越境击杀说成执法;黎巴嫩明确宣示:任何外国军队无权在黎巴嫩土地上“执法”杀人。这是对内也是对外的宣告:国家还在。 但政治话语会被火力碾碎吗?黎巴嫩武装部队常年捉襟见肘:缺钱、武器过时、训练少;对面则是全副武装、反应敏捷的以色列军队。命令下达了,真正扣动扳机的时候能不能扛住后果,这是前线和高层心里悬着的大问号。
回看那张协议:去年11月27日经美国撮合的停火被看作是和平曙光,文件表明以色列需在今年1月26日前全部撤出黎南部。结果先是单方面把最后期限往后推到2月18日,然后又宣称要在南部五个据点“无限期”驻守,纸面上还有些东西但意义全无,在此情形之下,强硬显得像是被逼无奈的选择,总理萨拉姆指责以色列侵犯了主权,议长贝里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光靠谴责没用,执政层心里清楚,幻觉正在破碎。 国内难题同样存在,真主党还在,并且不会放弃武装,他们的态度是清楚的:以军不走、不停火,他们就不放下武器。这是以军每次动手的理由,也是正规军处处受限的原因,命令背后需要勇气,而国内的各种限制,在同一个国家内拉扯着。
更大的棋盘上,这道命令的回响超出了黎以两国。中东格局重排,每颗棋子都带着火星。边境摩擦过去都是以色列渗透与空袭—就在击毙萨拉梅同一天上午,以军战机10点轰炸纳巴提耶省。现在黎方开火了,把冲突升级到一个新高度,可能让单边打击变成两国正规军对峙,对峙一旦形成,擦枪走火随时会来。 斡旋方更尴尬,美国是协议主导者,盟友食言了,约束力成了摆设;国际组织没拿出有效方案,“密切关注”“呼吁克制”的模板化表述挡不住炮弹。大家都清楚该说什么,谁又能保证明天的枪声会不会响起呢?
黎巴嫩此时缺的不是勇气,还有智慧:前线哨兵什么时候该开枪、什么时候不该开枪;军队“硬到底”是姿态还是策略;政治层面如何在内部错综复杂的势力里发出统一的声音。每一根线都在绷着,一不小心就断了。社交媒体上的愤怒、悲伤和冷笑交织在一起:有人觉得既要硬也要稳,也有人说只有硬才能换得尊重;街头的火光是多年失望累积后的爆发,当制度性保护变薄的时候,情绪更容易被点燃。 染血的黎明是什么意思?黎巴嫩话已说硬,以色列还在压线,美国联合国很尴尬,真主党还有武装,民众冲上街头。拼图还没落位,未来谁敢打包票?授权开火是不是该有的底线还是被逼到绝路的最后手段?边境枪声会不会把两国推入更难收拾的局面?让我们持续关注。
富深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